0%

奥派的影响力:现实世界离得开这门经济学吗?

奥派的影响力:现实世界离得开这门经济学吗?

你好,我是李松。

这一讲,我们要看看奥派的发展史,我将向你介绍奥派几位最重要的巨星,通过了解他们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可以帮助你建立起对奥派经济学的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

奥地利文豪茨威格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作《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的名字,最应该用来形容19至20世纪的奥地利。再没有哪个地方像奥地利这样大师辈出、天才扎堆了。

比如心理学的弗洛伊德、哲学界的维特根斯坦、卡尔·波普、物理学家薛定谔等等,类似的大师我们还可以举出好几位来。后世的历史学家或许会感到惊奇,为什么智慧女神会这么偏爱奥地利。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那些在奥地利经济学派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们。


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


纵观奥派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一个经济思想史重要节点,总是可以看到奥派和主流学派的“纠缠”的痕迹,并且每次奥派都开辟出,与主流经济学格格不入的理论工具,与主流的争斗,似乎是奥派的一种独特的传统。这也难怪,因为从一开始,“奥地利学派”这个名称都可以说是它的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 1840年2月23日-1921年2月26日)一手“吵”出来的。

卡尔·门格尔

门格尔这个人,生于1840年,从流传下来的照片看,他是个面容忧郁的大胡子。但是,在大胡子的下面,却藏着一颗最敏锐、最富有创造力的心。门格尔早年是个财经记者,偶尔也写点通俗文学。30岁的时候,撰写一本革命性的书,书名叫《国民经济学原理》。正是在这本书里,门格尔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根基,引起了巨大的争论,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经济学的根基就是价值和价格理论。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一种客观价值论的说法,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商品本身的某种内在属性。比如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或成本量。这种客观价值理论使得他们陷入了“水和钻石的悖论”。

我们都知道,水对人类而言价值巨大,人类分分钟离不开水。而钻石用途却很有限,只能用来炫耀或用于极少数工业领域,价值很小。那么,为什么价值很小的钻石,要比价值很大的水,价格贵那么多呢?

古典经济学家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解释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一方面水的使用价值大于钻石,但另一方面出于某种生产成本的含糊理由,钻石的交换价值却远远大于水。

门格尔认为古典经济学家的解释很生硬,并不能让人信服。他通过引入“边际分析”方法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边际的视角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家以整体看待商品价值的方法。人类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选择所有水和全部钻石。相反,做出选择的总是单个的个人,面临的选择总是若干单位的水和若干单位的钻石之间的取舍。如果只有一公斤的水,我会优先用它来解渴;如果还有额外一公斤水,我会把它用于洗漱。从这可以看出,相比较洗漱,解渴对于我来说更重要。那么,以此类推,随着水的供应越来越丰富,最后一公斤的水,满足的是对于我来说的不那么重要需求,这个需求也许对我来说,可有可无。

因此,水虽然对整个人类族群非常重要,但具体环境下的水,由于近似无限丰富,它满足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价值也就越低,所以水的市场价格很便宜。与此相反,钻石作为整体对人类没啥大用,但是由于钻石的量足够少,只能满足人比较重要的需求,比如说在社交场合炫耀、结婚的时候表达爱意。因此,钻石的市场价格远高于水。

边际分析法成功地在价值和价格理论之间建立了联系。而门格尔也因此开创了经济学界的边际革命。他与瓦尔拉斯、杰文斯一起被并称为“边际三杰”。

《国民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开启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一出版就给门格尔在奥地利国内带来了巨大的名望。但是,当时在德国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历史经济学派,历史经济学派的学者很排斥这本书。双方因此发生了一场大论战,史称“方法论大论战”。

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德国历史学派认为,要用研究历史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既然是历史,只需要进行事件的比较就可以,根本不存在一般性的经济学规律。这与门格尔试图发现普适性规律针锋相对。在这场论战中,德国人轻蔑地把门格尔的原理称作“奥地利人的经济学”,这其实是一种贬义的称谓,类似一种地域歧视,言下之意是,你一个奥地利人开创的经济学,那能有什么了不起的。而德国历史学派没有想到,这个包含地域歧视的蔑称,反而帮助建立了“奥地利学派”这一“品牌”。


奥派群星闪耀


面对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排斥,门格尔丝毫没有退让,这也在无意中确立了奥派经济学家对真理孜孜以求,不轻易接受权威的基调。这种性格在奥派第三代掌门人,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身上同样是展现无遗。

米塞斯对经济学的贡献太多,以至于有人说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够,得给他颁发5个,才能配得上他作出的贡献。年仅30岁时,米塞斯推出了他的出道作品《货币与信用理论》,原创性地解决了货币理论的难题,而且首次提出了,奥地利学派预测经济危机的经济周期理论。40岁的时候,他对主观价值论,和经济计算进行深刻研究,进而否定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准确预言苏联的经济模式不可避免走向崩溃。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对经济学观点不愿做出妥协,人们普遍认为,他太过极端,米塞斯遭到主流学派严重地排斥。但这并没有影响米塞斯对经济学的热情,他勇敢地走向经济学的深水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他开始思考,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样的科学?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经济学呢?

最终,米塞斯得出的结论逆反整个经济学圈。他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经验科学,而是一门演绎推理的形式科学,从一个公理推论出整个经济学大厦。这一观点也让奥派与主流经济学派间的分歧更大了。

米塞斯对学问的孤独坚守,也传承给了他的继承者。他的主要的门徒有获得诺奖的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和美国的罗斯巴德(Murray Newton Rothbard,1926年3月2日-1995年1月7日)。哈耶克大家一定不陌生,需要介绍的是罗斯巴德,他不仅成功地将米塞斯的理论体系美国化,同时,在伦理学方面,也为经济学做出了大量原创贡献,他延续欧洲大陆的自然法传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伦理。

德国人汉斯·赫曼·霍普(Hans-HermannHoppe,1949年9月2日至今),追随罗斯巴德的脚步,继续扩大伦理学领域。霍普创建了一种称之为“论证伦理学”的体系。让伦理规范和经济学一样,可以通过公理,一步步演绎推理得出,这就让伦理规范不再随着人与人的博弈而摇摆不定。

在这系列课,我们将会看到以上的这几位大师杰出的理论和精湛的论证。

罗斯巴德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汉斯·赫曼·霍普


奥派“孤独气质”


讲到这,你可能好奇,既然奥派大师群星闪耀,贡献卓越,为什么在今天很少看到奥派经济学家的身影?这个问题,其实从奥派大师本身的个性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问题首先出在门格尔的接任者,奥派第二代掌门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1851年2月12日-1914年8月27日)身上,庞巴维克曾经是奥地利的财政部部长,他的头像甚至曾经印在奥地利的货币上。在学术方面,他在资本和利息方面的理论贡献不小。但是,在培养奥派的继承者方面,他心态比较“佛系”。他并不主动培养奥派学生,反而主动提携敌视奥派的人。他乐观地认为,不需要刻意地宣传,哪怕一时消失,经济学的真理会凭借自身的正确,最终被人们认可,并传承下去。这种佛系的态度,我们中国人不太能理解。曾国藩就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替手,就是接班人。学说和影响力,要源远流长传承下去,就必须多培养接班人,至少不能去主动培养竞争对手。

而第三代掌门人米塞斯呢,他出身贵族,自小接受宫廷礼仪教育,待人温文尔雅、是个谦谦君子。但有个毛病,他终生都无法容忍浅薄和愚昧,有一点贵族的骄傲。因为说话太直接,得罪了很多人,导致个人际遇不顺,这一定程度上让奥派不那么容易为主流社会所接受。

欧根·冯·庞巴维克


奥派的复兴


但是,尽管如此,奥派并非从主流视野中消失不见。每当社会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爆发,世界各地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听,和接受奥派的声音。二战后,帮助重建欧洲经济的精英人物,几乎都来自米塞斯的朋友圈。比如意大利的第二任总统路易吉·伊诺第,是深受米塞斯影响的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则得益于奥派学者威廉· 勒普克等人,在德国推动的自由市场秩序。可以说,奥派观念普遍得到重视,是二战后中欧的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在当代,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使用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理论,分析环保中的经济问题。美国总统候选人罗恩·保罗,他曾经在美国国会中使用奥派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谴责美联储操作货币。掀起一股审计美联储风潮。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关注最近巴西政府,多年以来,巴西深受经济衰退之苦,如今巴西的博索纳罗政府迎来了一位奥派经济部长,保罗·格德斯。他在奥派理论指导下,正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从巴西股市的走势,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他政策的有效性。

的确,奥派大师们生活的年代终将远去,但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却经久不衰。如今,我们所在的世界各处,都隐隐有着一股奥派复兴的潮流。这是经济文明的复兴,也是你学习奥派的最佳时机。

该从哪里开始呢?下一讲,让我们从介绍奥派最独特的方法,推理演绎法,来开始这场“奥派的学习之旅”吧。


划重点


奥派大师们生活的年代终将远去,但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却经久不衰。如今,我们所在的世界各处,从二战以后的欧洲,到如今的巴西,都隐隐有着一股奥派复习的潮流。这是经济文明的复兴,也是你学习奥派的最佳时机。

请我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