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活着》

《活着》是由余华写的,说实话,我对余华推崇备至。

最先接触《活着》是在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非常好看,巩俐不愧是中国最佳女演员,演技绝对厉害。

后来搜集到的信息是论魅力《活着》书 > 《福贵》电视剧 > 《活着》电影。

上述三者,电影我看过一遍,电视剧我小时候看过一遍,长大后又看了一遍,书我看了两遍。

我是属于偏温情一方的,所以如果结局太现实,太黑暗,我并不是太喜欢。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以我的愚见看来,《活着》电影 > 《福贵》电视剧 > 《活着》书。

上述三者,也可以是按照悲惨程度排列。

在电影中,福贵,家珍,二喜,苦根都活着。

在电视剧中,福贵,苦根都活着。

在书中,只有福贵活着。

我很难接受这么悲惨的结局,所以凭私心我将书排在最后。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很多人都说它到了一个顶峰。

在我看书的过程中,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余华的文学功底。语言简单却富有道韵,剧情绝不拖泥带水,在凤霞,二喜,家珍死的时候,作者仅仅只是五页就写完了。全书加起来不到二百页。

剧情紧凑,以福贵的经历为主线,写了中国最富有故事的六十年。

内战,文革,大跃进,土改等等,都从福贵的经历中鲜活的展现出来。

有人说:这是一个不需要书签的书。

确实,当你看第一眼后,你有极大的概率是一口气读完的。

我很难去评价这本书,相对于《活着》我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我不是太适合读很悲惨的书。

不谈内容,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

只谈谈,余华的写作风格吧。

简练,善于用细节抓住人心。字里行间都有浓浓的乡土风格,但绝不是赵本山的恶俗,而是很平静,很清淡。

读起来很有代入感,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你的邻居一样。

举一个例子: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

这句话来于书中的开头,不需要多写,简单地一句话就将作者的状态,农村的喧嚣表现出来,不愧是大师的作品。

我很喜欢余华的写作风格,但是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

看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周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愿意为中华百姓过上更幸福,不在重蹈历史的覆辙而读书。

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请我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