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区块链 | 区块链的历史历程

关于这个诞生过程,我将会按照下面的两个模块展开。

  • 诞生前奏
    • 人物故事、事件背景、组织机构
  • 诞生过程
    • 事件经历、发展历程

诞生前奏


诞生前夕-神秘组织

想要完整的了解区块链,就要从产生它的沃土开始讲起,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到 1992 年,那一年 Intel 的高级科学家和电子工程师的 Tim May,创造了 crypto 匿名邮件列表,该程序可以擦除所有身份标记,并将它们发送回用户列表。

Cypherpunks of the World | im May

得益于 crypto ,使得各界的顶级技术专家可以通过邮件相互交流,并且,在无人监管之地,匿名的畅谈自己的想法。

次年,即 1993 年 Eric Hughes 发布 《密码朋克宣言》。

密码朋克宣言

密码朋克最早便是出现在这个宣言中。在此罗列一下密码朋克中的部分成员,以及部分促使比特币诞生的先驱们。

  • Tim May(英特尔公司前首席科学家)
  • John Gilmore(太阳微系统公司的明星员工)
  • Julian Assange(维基解密创始人)
  • Tim-Berners Lee 爵士 (万维网发明者)
  • Hal Finney (PGP加密的发明人之一)
  • Sean Parker(FaceBook 创始人)
  • David Chaum 1990 发明了 Ecash 电子现金系统
  • Nick Szabo 1994 提出 智能合约 概念
  • Adam Back 1997 提出 Hash cash
    • hashcash
    • 比特币 POW 机制来源自之一
  • Wei Dai 1998 设计了 B-Money
    • B-Money 采用的就是所有人都参与记账的方式。
  • Hal Finney 2005 设计出了“复用工作量证明”(RPOW)
    • 比特币 POW 机制来源自之一
  • Nick Szabo 2005 公布 Bit Gold (其在 1998 年发明)
    • 此时距离 bitcoin 只有一步之遥

等,互联网上公认的成员数大概 1400 余人。

有文章称

正是密码朋克那一代黑客奠定了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和注重个人隐私,而这对当下世界的影响,绝不啻于他的泄密事业。

除了,回顾上述密码朋克里面的关键技术发展外,我们还需要重点说一下,支撑 bitcoin 的关键性技术。

诞生前夕-技术篇

  • 非对称加密技术
  • 点对点技术
  • 哈希现金技术

非对称加密技术

1976年,密码技术专家 Whitfield DiffieMartin Hellman 提出了全新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并公开出版了科普图书《新密码技术指南》,自此由军方所控制的密码学技术,开始在民间发芽。这项技术也正是当今互联网安全的基石。

常见的非对称加密技术有

  • 素数幂
  • 椭圆曲线乘法

在比特币的世界中,有公钥和私钥之分,其中,公钥是对外公开的,私钥是只能自己知道。使用公钥对密文进行加密后,进行密文传递,即便是被别人截获,由于缺少私钥也不能得到真实信息。这里面有一点绕,为什么私钥可以解密密闻?

通俗一点的解释是:

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数学上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我自己创造一段密码 A 「私钥」 之后,使用椭圆曲线法加密后,得到另一串密码 B 「公钥」。其中,B 能通过 A 密码加密得到,但是,B 密码推不出 A 密码。使用 B 密码加密的密文,可以通过 A 密码解读出来,如果,别人没有 A 密码,那么,这段密文就是安全的。

点对点技术

1999 年,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成熟并大范围流行,比如 BT 下载。从它的定义来看——“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P2P 基本上奠定了比特币的框架。

对该项技术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之前,我们从服务器下载资源,需要向服务器请求,然后服务器单一的给我们传递资源,当服务器请求少、带宽够的情况下,下载速度还可以,但,当有更多像你一样的人请求该资源的时候,受制于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带宽等,你的下载速度会变慢,为了缓解这个情况,P2P 应运而生。当多个人下载完同一份资源,并且,你的电脑还保持联网状态,当再有相同资源请求的时候,拥有该资源的联网机器,会根据实际需要主动的传输该资源的部分片段。通过,P2P 技术,拥有资源的计算机也成为一个资源服务器,达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

使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包括:迅雷、爱奇艺、百度云盘等。

哈希现金技术

在了解 hash cash 之前,应该要对 hash 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简单的来说,hash 是一种加密方式,这种加密方式的亮点在于,即便是相差很小的内容,经过精密后得到的信息也天壤之别,比如:

比特币的 SHA-256 哈希函数,输入「dog」这个单词,就会输出:

cd6357efdd966de8c0cb2f876cc89ec74ce35f0968e11743987084bd42fb8944

但如果你把这个单词稍微改成「doge」, 那么哈希的结果就会变成:

c4e793c81ee40370d827d0cbe748d246cffca2cbe959383edf0976d041ece9e5

结果天壤之别。

哈希现金技术也就是 hash cash。在比特币被发明以前,其最大的用途是拦截垃圾邮件。

你可以在我下面的博文中,详细的了解这个技术。

区块链 | hashcash

我们从拦截垃圾邮件来解读这个技术。有邮箱的人的都经历过收到大量的垃圾邮箱,如果没有什么惩戒措施的话,那么广告公司可以不断的单位时间内发送大量的广告邮件,在没有拦截措施的情况下,用户只能被动的接受垃圾邮件。

那我们如果给发送邮件添加一些惩戒措施呢?你可以发垃圾邮件,但是,必须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hash cash 规定除了文件内容外,在内容的开头还需要加入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时间、邮件地址等,我们把这些额外的信息称之为 info ,然后,这个时候我们将计算一个值,称之为 suffix ,然后,hash(info + suffix) 会得到一串字符,我们规定如果这个字符的前几位全是 0 ,那么这个 suffix 就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

所以,计算机往往会耗费几秒钟来计算这个数值,对于,一个几天只需发送几十个的人工邮件来说,这几秒钟当然无所谓,但是,对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就要发送成百上千份邮件的机器来说,这个损耗就太大了。如果,发送邮件不依照上述规则,那么你的邮箱服务器会拒绝该邮件。

hash cash 通过引入工作量而提升了发送邮件的成本, bitcoinpow机制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此。也是通过计算一段密文,使得第一个计算出前几位为零的机器达到出块奖励,根据全网工作量来动态的调整为零的位数,来确保可以每 10 分钟就出一次块。

诞生前夕-bitcoin前身,Bit Gold

在正式讲述 bitcoin 之前,我有必要再次简述一下,最接近 bitcoin 的产物,以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中写下:

比特币是 Wei Dai 在 1998 年 Cyberpunks 邮件列表中所提议的 b-money 以及 Nick SzaboBitGold 的一种实现。

Bit Gold 是 Nick Szabo 提出的一个想法,在此之前, Szabo 热衷于自由银行,这是哈耶克提倡的一种货币组织形式,私人银行可以不受任何国家约束去发行自己的货币。在这样的制度下,使用哪一种货币完全是由市场所决定的。

Scabo 想创造一种新的货币形式,这种货币能不依赖于对任何受信任的第三方,其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自己理想中的货币是什么样子的。

  • 必须能避免意外损失和盗窃
  • 它的价值必须是难以置信的昂贵,因此它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 它的价值必须通过简单的观察或测量就能精确地接近其价值本身

Szabo 最初是在1998年发明 Bit Gold 的,在2005年的时候才在公众面前完整地描述它。

Bit Gold 的第一个核心属性是工作量证明,这是 Adam博士 在他的“反垃圾邮件货币”Hashcash中使用的一种加密技巧。使用类 hash cash 技术,矿工可以付出相应的工作量,来获得 Bit Gold 的奖励。

为了建立 Bit这种所有权,Bit Gold使用了一个数字所有权注册表。在这个注册表中,哈希被链接到各自创建者的公钥上。也正是通过这个数字所有权注册表,哈希值可以被转移给一个新的所有者:原有者通过在交易上进行加密签名来进行转移。所有权注册表将由Bit Gold的“property club”负责维护。它是由“club member”(服务器)组成的,这些服务器将跟踪到底有哪些公钥拥有哪些哈希值。这个解决方案有点类似于Wei Dai为b-money提出的复制数据库的解决方案。

和 bitcoin 不同的是,Szabo并没有采用Dai的权益证明(proof-of-stake)系统来保证系统的更新,他是提出了一个“Byzantine quorum system”。并且,在面对通胀问题的时候,Szabo 提出通过时间戳的形式,区分不同时间段的 hash 价值,最后让市场自主的选择不同时间的价值,而 bitcoin 是采用总量恒定的 bitcoin 来解决通胀问题,即便是算力大幅度提高,也难以找到新币。

2008年,也就是 Szabo 第一次私下提出建议的10年后,他又一次在博客上提到了Bit Gold,只是这一次他想实现他的愿景。

他在博客的评论区中问道:

Bit Gold将从演示、实验市场(例如,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取代真实系统所需的复杂安全性)中获益。有人想帮我编码吗?

没人公开作出回应,Szabo提议的Bit Gold也因此从未被实施。

诞生前夕-金融危机

在此,我推荐一部讲述该金融危机的电影《大空头》。

在这里我简单的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1981年里根上台,为了恢复美国萎靡的经济,采取了提高利息、大量印钞、发行国债的措施。由于,国债的回报率实在是太高了,工厂辛辛苦苦生产、制造还没有直接投钱买国债来的回报高。于是,各行业的制造商老板要么把厂房办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带,要么放弃制造业,拥抱金融。

1990年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暴涨3倍,全球GDP增速跌到2%以下,美英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美国只能继续发国债,印钞。

几次这么折腾下来,美国把自己的制造业整垮了,全世界的工业中心逐渐往亚洲转移。

中日韩的崛起,承接了美国放弃的制造业。

没有制造业可以投资了,美国的资本一窝蜂涌向了互联网、房市和股市,其中尤以房市最稳,互联网还有泡沫破裂的时候,但是美国的房市却从来没软过。

大量资金的涌入,造成了空前的泡沫,美国的电视上充斥着房贷的广告:

无论你是付不起首付的年轻夫妇、难以证明收入的个体户,还是负债类类的三口之家,没关心,来吧孩子,我借钱给你。

我们现在买房子,通常会像银行贷款来付钱,那么银行会对我们的信用进行评级。

  • 比方说年薪百万的律师、医生、谷歌程序员这种工作稳定收入高的贷款人,银行把钱借给他买房就很放心,风险很低收益可观,这就是可以评为 A级别的优质贷款
  • 稍差一点的像基层公务员,虽然收入低了点,但胜在稳定,只要政府不关门,他们就能一直拿死工资,这种就算是 B级的一般贷款
  • 而那些餐厅打零工的服务生、非法移民,收入不高,工作也不稳定,贷款给他很有可能收不回来。借给这种人的房贷就叫做“次级贷款”

当时电视上的房贷广告,大部分都是这种C级的垃圾次级贷款。

如何鼓动这些没啥钱的人买房呢?贷款公司想了一个“妙招”,什么“前多少个月免费,头几年低利率,贷到就是赚到。”

在他们的描述中,买房简直就像不花钱一样,你上你也行。本来没有实力买房子的底层群众,被诱惑着上了车。

但如果仔细翻开贷款合同就会发现,前几个月虽然是免息或者低利率,但是往后的月供会逐年水涨船高,直到把韭菜们煮熟。

一但断供不能还款,作为抵押物的房子就会被收回,你就要睡大街了。

在政府低利率和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放贷公司不断降低贷款标准,发放大量的垃圾“次级贷款”,一些借款人拿到的贷款甚至比他们购买的房屋标价还高。

放贷公司和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这些人信用堪忧,中途断供还不上钱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他们发明了一个转嫁风险的新玩法:金融衍生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放出贷款以后,就相当于你给银行打了一张欠条。

对银行来说,这欠条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你作为写欠条的人很不稳定,如果你没了工作还不了钱,这欠条就砸手里了,银行不可能保证所有贷款都追得回来。

那怎么办呢?银行想了一个高招:把这些随时要爆炸的欠条先卖掉,钱我先拿到再说,风险给接手欠条的人。

就像小时候玩的丢手绢那样,华尔街的银行家玩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把欠条打包卖出去以后,当中间商赚一个差价,自己还不用承担房贷违约的风险。

这个垃圾的“手绢”被层层打包丢了好几轮,体积也开始变得异常庞大。

原本,这些股票和“欠条”都有评级机构,不懂行的老百姓,会看评级机构的建议,如果评价到3A级别,就是相对风险低收益高的优质标的,他们才会放心购买。

但是,在这次“丢手绢”的游戏过程中,这些评级机构都被华尔街收买了。

他们明知这些“欠条包”就是一坨狗屎,却还是看在钱的份上,捏着鼻子给它们打上了“3A优质低风险资产”的标签。

狗屎就算倒了100次手,它也还是狗屎。

全世界的投资人都被美国穆迪、惠誉、标普这几家评级机构骗了,他们真的以为银行职员推荐给他们的债券,是收益10%往上走,风险还低的3A级债券,争先恐后的买这些房贷债券。

2008年,房贷逾期创造了全新的纪录,海啸从华尔街席卷全美!

大量美国底层民众和“前中产阶级”无力负担一年比一年高的房贷利息,被银行赶出家门,公园的躺椅一时间人满为患。

贷款公司和银行手上虽然收了大量作为抵押物的房子,但积压的房子太多,根本卖不出原有的价格。

恐慌之下,房价雪崩式下跌,建立在房贷债券基础上的比全球GDP规模大十几倍金融衍生品泡沫,瞬间倒塌!

2008年9月15日,那个让全球投资者踩雷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而他们就像一枚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引发市场恐慌情绪。自此 08 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诞生过程


白皮书

Satoshi Nakamoto 2008年11月 在一个密码朋克中贴出的一篇研究报告《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提出。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随着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创造了第一个区块,被称为“上帝区块”,最初的50个比特币宣告问世。值得一提的是,在 Bitcoin 的白皮书内并没有提到区块链这个名词,关于为什么会有 blockchain 的出现,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互联网的记忆告诉我们,这个词突然出现在大众面前,然后迅速点燃。

价值变动

从一开始只是小众人之间的玩具,到后面最高峰涨到 14.22 万人民币。

比特币从籍籍无名到后来的大热,名声、地位、价值水涨船高,在向世间传递区块链的同时,滋生了大量的副产物,如用于洗钱的地下组织、暗网的“丝绸之路”、山寨币的各种爱西欧。初期由于缺乏监管,市场野蛮生长,导致投机者大量涌入,在创造千万个财富神话的背后是海量的价值泡沫。

币圈有一句话说:泡沫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目前,币圈,更确切的说是区块链正处于 Gartner曲线 的泡沫化的低谷期。没有最开始人人谈论去中心化信仰的狂热、没有了区块链革命的标语。随着投资者渐渐的减少,研究者慢慢的增加,区块链开始在技术的道路上、正确的道路上散发新的生命力。

  • 中国央行的 DC/EP
  • FaceBook 的 Libra
  • 支付宝的蚂蚁区块链「联盟链」

从上述比特币的诞生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同时代的思想结晶、技术更迭,最后由一个叫做中本聪的神秘人进行了大一统的结合。区块链的诞生是历史车轮的必然选择,是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信用体系的一个伟大的尝试。其蕴含的价值正在改变这个星球。

中本聪消失

中本聪很少透露自己的信息,网上简介显示他在日本居住,但电子邮箱地址却是来自德国的一个免费服务站点,谷歌上也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

他之前在网上谈论的话题都只限于源代码技术讨论。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币使用者开始要求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赠后,他却比特币论坛里发帖说,“这个项目需要逐步成长,这样软件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我呼吁维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币,它还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小型测试社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只会毁了比特币。”

格林威治时间2010年12月12日6点22分,就在他发帖争辩维基解密比特币捐赠问题7天后,中本聪在论坛发了最后一个帖子,帖中谈到软件最新版本几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之后,他就从论坛消失了,他的邮件回复也变得不稳定,最后完全终止了。此后中本聪只与少数几个人保持着联系,作为后来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领导人的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4月26日,安德烈森告诉比特币开发团队的其他成员:“中本聪今早提议,在公开谈论比特币时,我们应尽量回避‘神秘创始人’这一话题。”随后,中本聪甚至连安德烈森的电子邮件都不再回复了。

自此,中本聪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有人说:中本聪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产品经理。


参考资料


请我喝杯咖啡吧~